第二届大食物观·未来食品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
通知(第一轮)
2025年5月24—25日 中国 四川 成都
主 办: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
中国食品杂志社《食品科学》杂志(EI收录)
中国食品杂志社《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杂志(SCI收录)
中国食品杂志社《Journal of Future Foods》杂志(ESCI收录)
共同主办: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食品科学工程学院
西南民族大学药学与食品学院
四川轻化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成都医学院检验医学院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四川大学农产品加工研究院
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
宿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联合大学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资源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饮食需求的不断升级,传统食品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在此背景下,未来食品作为新兴领域应运而生,融合了多学科前沿技术与创新理念,构建了更优良的可持续、营养均衡、高效的食品供应模式,将成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与营养问题的关键路径。近年来,我国积极倡导大食物观,强调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动食物来源的多样化与丰富化,未来食品基于大食物观战略,研究涵盖了替代植物蛋白、合成食品、智能食品、海洋食品、昆虫食品、太空食品等多个方向,通过生物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创制出更多的新型食品品类和资源。因此,深入探讨食品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食品智能制造与健康功能食品、生物合成制造食品产业应用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前沿热点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战略意义。
为了更好地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深入探讨未来食品在大食物观框架下的创新发展机遇与挑战,促进产学研用各界的交流合作,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与中国食品杂志社将共同举办“第二届大食物观·未来食品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本届研讨会将设置食品生物制造、新质蛋白技术、食品感官科学与口腔加工、精准营养与疾病预防、食品加工高新技术、食品装备与智能制造、食品安全大数据与检测技术、智能化和绿色食品包装及食品交叉学科研究等未来食品科技创新议题,通过展示该领域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搭建科研单位与企业结合的平台,共同促进我国未来食品科技创新发展快速踏入新里程。
本届论坛诚挚邀请国内外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食品企业等单位从事食品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同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剖析行业发展趋势,探索创新实践模式,为推动我国未来食品产业的蓬勃发展,践行大食物观理念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诚邀各界相关人士踊跃参与。会期2天,初定在2025年5月24-25日(5月23日全天报到),地点:中国四川成都。
审核通过的参会代表论文将优先在《食品科学》(EI收录)《肉类研究》 《乳业科学与技术》《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SCI收录)《Journal of Future Foods》(ESCI收录)《Food Science of Animal Products》《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and Storage》7本杂志正刊上发表,欢迎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参加此次国际研讨会,并踊跃投稿、展览展示。
一、会议内容
1.会议主题
大会报告:大食物观·未来食品科技创新
分组议题:
(一)食品生物制造
(1)合成生物学与食品资源;
(2)酶工程与食品质量改良;
(3)发酵工程与食品酿造;
(4)优良食品微生物菌种选育与制备;
(5)基因工程与食品安全;
(6)食品生物产业发展战略。
(二)新质蛋白技术
(1)植物源新质蛋白及产品开发;
(2)微生物新质蛋白制造;
(3)生物发酵技术与细胞培育肉;
(4)新质蛋白加工的创新与可持续性;
(5)细胞工厂在大规模细胞培养的应用;
(6)新质蛋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管及展望。
(三)食品感官科学与口腔加工
(1)感官测量与评价;
(2)感官体验与感觉知觉;
(3)分子美食;
(4)食品的物理特性与动态感官的关系;
(5)仪器测量与人类感官的关系;
(6)感官反应、饮食行为与营养的关系。
(四)精准营养与疾病预防
(1)大队列、大数据与精准健康;
(2)个体化营养与疾病预防;
(3)特殊膳食食品、特殊医学食品;
(4)精准营养与免疫功能强化;
(5)保健食品的研究与开发;
(6)精准营养应用前景展望与相关政策制定。
(五)食品加工高新技术
(1)食品3D、4D打印;
(2)预制菜加工;
(3)食品物理加工及工程化技术;
(4)分子食品制造;
(5)可持续和绿色制造技术;
(6)确保食品安全、质量和功能的纳米技术。
(六)食品装备与智能制造
(1)食品数字化设计和工艺优化设计;
(2)食品生产智能管控;
(3)食品制造装备智能化;
(4)食品快速无损检测技术;
(5)智能感知技术及应用;
(6)食品智能制造加工系统的研发。
(七)食品安全大数据与检测技术
(1)食品安全单分子检测技术;
(2)食品安全溯源技术;
(3)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
(4)食品微生物安全检测技术;
(5)预测微生物学在食品质量和安全评估上的应用;
(6)区块链技术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
(八)智能化和绿色食品包装
(1)食品包装的绿色材料和绿色制备技术;
(2)外卖食品和生物活性传递的创新包装;
(3)食品的活性包装、智能包装或组合包装;
(4)互联网+电商新型食品物流技术集成示范;
(5)食品智能化包装与贮运;
(6)应急救生食品创制技术。
(九)食品交叉学科研究
(1)食品新原料、新成分的探索;
(2)药食同源动植物、菌物功能研究;
(3)食品危害物筛查与防控;
(4)食用农产品损耗最小化;
(5)食品摄入、运动与健康关系的系统研究;
(6)食品消费科学。
(十)特设专场
(1)青年科学家专场
(2)博士生专场
(3)硕士生专场
注:本论坛同时安排论文海报张贴。欢迎各位感兴趣的老师、研究生申请口头报告和海报张贴,名额有限,请尽早报名。
2.会议形式
(1)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发言
(2)参会代表相关研究成果发言
(3)论文海报展示
(4)参展企业产品展示
3.会议语言
中文+英文
二、会议论文
1、论文范围及要求:与会议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请严格按照杂志撰稿要求和投稿模板撰写。
《食品科学》(EI 收录)投稿:请登录网站 www.spkx.net.cn 投稿;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SCI收录)投稿:请登录网站www.sciopen.com/journal/2097-0765投稿;
《Journal of Future Foods》(ESCI收录)投稿:请登录网站www.editorialmanager.com/jfutfo投稿;
《Food Science of Animal Products》投稿:www.sciopen.com/journal/2958-4124投稿;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and Storage》投稿:www.springer.com投稿;
《肉类研究》投稿:请登录网站www.rlyj.net.cn投稿;
《乳业科学与技术》投稿:请登录网站www.dairyst.net.cn投稿。
2、论文发表费:审核通过的稿件按书面录用通知缴纳版面费。
3、投递会议论文的代表,请先将论文通过7本杂志在线采编系统投递并获得稿件编号后,再及时进行会议注册,并将稿件标题、编号填入注册信息中。
三、会议费
国内:在职人员: 2400元/人。
普通在校研究生: 1600元/人,不含在职攻读学位人员。
国际:在职人员: 500美元/人。
普通在校研究生: 250美元/人。
注:会议期间安排住宿,费用自理。会议费包含注册费、资料费和会议期间餐费,不包含论文发表费。
四、会议重要信息
1、会议重要时间:
会议论文征集截止日期:2025年5月16日
口头报告申请截止日期:2025年5月5日
论文张贴申请截止日期:2025年5月5日
会议报名截止日期:2025年5月23日
2、会议举办地点
中国 四川 成都
五、汇款事项
请参会代表收到正式邀请函(纸质版或电子版均可)后,尽快将会议费汇至中国食品杂志社,以便大会日常筹备工作顺利进行。
汇款信息:
银行汇款:户 名:中国食品杂志社 行 号:102100004927
开户行:工行阜外大街支行 帐 号:0200049209024922112
六、会议招商招展
会议赞助 会场展览 会刊广告
联系人:杨红
电话:010-83152138
手机:13522179918
传 真:010-83155446
电子信箱:hongy025@163.com
七、会务组
秘书处:朱昱琳、袁月
Q Q群: 785289829
电 话:010-83155446/47/48/49/50-8060、8030
传 真:010-83155436
E-mail:meeting@chnfood.cn
八、报名方式
网上报名:登录我刊网站https://hy.spkx.net.cn/jff/index.jsp,点击进入会议主页进行网上报名。
会务组收到报名信息后,会尽快向参会代表电子邮箱发送电子版邀请函,如需要邮寄纸质版邀请函,请务必回复邮件联系会务组并在注册信息中准确填写电子邮箱、详细地址及邮编、电话号码。
更多会议信息请关注食品科学微博和微信: